周红,济宁钩针编织非遗传承人。研究创新手工钩织艺术60余年,是“红莲大姐手工坊”创始人,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手工艺术作品展并获奖。
济宁新闻网讯 非遗钩织技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技艺,虽工具简单,用料单一,但在100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30多种基本针法和上千种花样,而且利用针法的不同组合创作的作品也日趋丰富。济宁市任城区非遗手工钩织技艺传承人周红与钩针编织结缘半个世纪,在她手中,简单的毛线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从构图选料到挑针运线,均体现了其工艺的独特性、精湛性和考究性,巧妙融合传统的钩、绣、编、织技法,同时注入现代美学元素,形成别具一格的钩织工艺。
在济宁市任城区粉莲街街道,有一间属于周红的手作工作室,里面摆放着各类栩栩如生的编织作品,如毛线、婴儿鞋、动物摆件、花束等等,小小的展示空间,各类意想不到的手工钩织品在这里呈现,她用一双巧手钩织出艺术品,将生活中的美融入当中。在周红眼里,钩织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非遗技艺,它不仅仅是好看,更将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相融合,传递出中国传统手工的独特魅力,成为一场非遗与艺术之间的跨时空对话。
在探索非遗钩针编织技艺的创新之路上,周红将目光聚焦于家乡济宁的独特文化。济宁,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荷花作为市花,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钩针编织有着丰富的针法语言。周红从基础的针法入手,精心构思如何用钩针塑造出荷花的形态。经过近两个月的不懈努力,荷叶部分率先完成。在荷花色彩的呈现上,她选取了深粉与浅粉的线材,期望能逼真地还原荷花的娇艳。然而,初始的成品与真实荷花在神韵上存在差距。此时,她又联想到扎染技术在布料上创造出的独特晕染效果。既然使用的是棉线,是否能将扎染的原理运用其中呢?怀着这样的疑问,周红开启了一系列的试验。通过反复尝试不同的扎染方式与钩织步骤的结合,终于让荷花呈现出了更为自然、灵动且富有层次感的色彩与纹理,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有了质的飞跃。
而对于莲蓬的设计,周红追求极致的立体感。精心钩织出的莲蓬,其莲子被巧妙地设计成可以拿出来的样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更让整个荷花主题的钩针编织作品栩栩如生,仿佛将济宁夏日荷塘中的那一抹清新与雅致定格在了手中的编织物上。这一作品不仅是钩针编织技艺的展示,更是济宁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创新技法深度融合的结晶,为非遗钩针编织技艺在地域文化特色表达上开辟了新的路径。
为更好地传承钩织技艺,多年来,周红一直奔走在推广传承的第一线,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授课足迹遍布济宁的大街小巷,更是通过网络直播授课,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上了钩织技艺。这些年来,已累计教授学员超过2000人,培养专业钩织技师200多人,为钩织技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和爱好者。
这份对钩针编织的热爱与执着,驱使周红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当省残联首届 “美丽工坊” 培训班发出邀请时,她毫不犹豫地参与其中,成为了一名为残疾人授课的教师。在培训班里,她耐心地讲解钩针编织的每一个步骤,从最基础的针法到复杂图案的构思,事无巨细。面对学员们不同的学习进度和身体状况,她总是充满鼓励与包容,用自己的热情和耐心点燃学员们对钩针编织的热爱之火。她深知,对于这些残疾人学员来说,钩针编织不仅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她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学员逐渐掌握了钩针编织的技巧,开始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精美的作品,脸上也绽放出自信与满足的笑容。
然而,周红并未满足于此。她敏锐地意识到,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为传统钩织品的销售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钩针编织作品,同时帮助残疾学员以及其他钩织爱好者实现居家创收创业,她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全力开拓钩织品电商渠道。她精心挑选和整理各类钩织作品,从精致的饰品到实用的家居用品,从充满童趣的玩偶到典雅的服饰配件,丰富的产品线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电商平台的运营过程中,她注重品牌建设与品质把控,以诚信和专业赢得了客户的信赖与好评。每一件钩织品都承载着钩织者的心血与情感,通过电商平台,这些作品跨越地域的限制,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更多人领略到了非遗钩针编织技艺的独特魅力。
周红的努力与奉献,不仅为残疾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生活希望,也为非遗钩针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艺术与爱心的完美结合,成为了社会各界学习的榜样。在她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非遗钩针编织技艺,加入到传承与发展的行列中来。相信在周红这样的爱心人士的不懈努力下,非遗钩针编织技艺这颗璀璨的明珠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美好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