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不要给五岁或以下幼儿食用米糊代替奶品!专家:小心米饭中的砒霜”的消息。
这是真的吗?网络辟谣举报平台记者核实,网传消息不属实,莫相信!
首先,砷不等于是砒霜,不能偷换概念。
像“小心米饭中的砒霜”这种标题党,危言耸听,就不能信!请注意:砒霜是三价无机砷,而大米里面主要是毒性很低的有机砷。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
其次,多家权威机构、权威媒体在多年前就曾辟谣此消息。
2014年北京晚报《专家:中国大米砷含量不危及人体健康》文章阐述: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专家认为,食物中的砷普遍存在,其含量在相关标准范围内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017年2月上观新闻《“中国式”煮米饭如同吃砒霜?网友:赶紧吃了碗米饭压压惊》指出:在国家标准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大米是安全的。而网传的“大米泡不好如同吃砒霜”,多为了夺人眼球的标题党而已,没必要谈砷色变。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2017年4月发布的《2017年3月“科学”流言榜发布!》文章指出:在当前标准下,全球稻米不合格率占1%,致癌风险为十万分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每天每千克体重的摄入量不超过2微克。照此计算,一个60公斤的人,每天摄入120微克(即0.12毫克)的无机砷,健康风险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网络辟谣举报平台提醒:
面对网络海量信息,我们要提高甄别信息的能力,对于未经核实的消息,不要随意转发,不信谣,不传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