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县鱼山街道:以“绣花”功夫织就乡村善治新“枫”景

2024年06月21日15:36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济宁新闻网讯(通讯员 邵福钱)盛夏时节,行走在金乡县鱼山街道张翟村的小街巷里,村庄环境洁净优美,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法治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民俗文化博物馆、古井、碾磨等特色景观引人注目,网红打卡地人气十足,处处朝气蓬勃、风景正好。

金乡县鱼山街道聚焦基层治理难题,不断凝聚“矛盾不上交、和谐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共识和工作合力,以“绣花功夫”做实“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网格联动”的治理模式,走出具有鱼山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磨好“绣花针”,绣出和美乡村“高颜值”。一条条水泥路伸向村组院落,两旁绿树环绕,一栋栋新式民居,庭前屋后花团锦簇,农忙回来的村民正闲坐在民法典长廊里聊天……如今的周路口村在完成回迁安置后,路网、管网、热力、燃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三分建,七分管。周路口村以“党建+矛盾纠纷化解”为重点,统筹辖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党建资源和力量,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推动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推行“党群联动、积分兑换”和垃圾分类党员“你帮我学、认领结对”两项机制,激励党员带领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开发“群众‘码’上说事”平台,推行“说事壁(必)回+民情接待”工作机制,民情民意反馈到“说事墙”,解决结果公示在“回音壁”;实施“信用+”乡村治理方式,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均可获得信用积分,并在村“信用超市”兑换礼品,营造争积分、守法律、做贡献的浓厚氛围;建设“数字网格+智慧治理”信息化平台,第一书记担任智慧平台管理员,实现一屏观全村、一网管全村,全面推动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

找准“落针点”,做到服务不缺位。“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鱼山街道坚持“抓前端、治未病”理念,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和初始阶段作为乡村治理的“落针点”,先后培育了“老兵调解室”“‘石’话‘石’说调解室”、“诚心城和调解室”、“同心圆调解室”“小碗茶调解室”“无讼亭解纷争”“大树底下说小事”等群众家门口的多元化解服务品牌。

鱼山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集结”一切积极力量,多方合力共同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律师、心理咨询师、调解员和村警巡逻队走街串巷,为群众提供帮助和支持。“有了法律顾问在我们的村服务群里,我们有什么疑难问题在群里一问就会收到解答,真是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里。”鱼山街道辖区居民刘女士一番话,既肯定了“一村(居)一法律顾问”的显著成效,也真切道出了通过结合多方力量,每一个与法治建设紧密相关的单位和部门都真正成为了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一个窗口,服务延伸到群众身边的同时,“零距离服务群众”的愿景也成为了现实。

用好“穿针法”,持续办好民生实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作为穿针引线人,得到群众的信任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这就需要确保全面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近年来,鱼山街道通过积极探索‘网格+调解’新路径,让网格员充分发挥调解员的作用,主动深入村居走访群众,下足绣花功夫,用细心、耐心、巧心,绣出基层治理善治品牌,满足群众形式多样的问题需求,陆续开展了“进网格访民情、解民忧护民安”等活动。实行“礼、让、和、解”四步矛盾调解工作法,收集上报信息、倾听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政策“零距离”宣传、矛盾“零停留”化解、办事“零关系”服务。

“排查农忙时节火灾隐患、处理邻里纠纷矛盾、调处大蒜交易纠纷等等”——从排查小隐患到保障大和谐,从处理小问题到推动大民生,从解决小需求到改善大环境……金乡县鱼山街道化解矛盾纠纷“以小见大”工作法登记表上,一页页、一件件详细记载着处理过的每件小事。“以小见大”工作法从日常“小切口”解决民生“大问题”,全力保障社会环境和谐稳定,成为“枫桥经验”鱼山实践中的一份生动样本。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