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济宁”系列① | 产业篇:笃信好学 久久为功——山东济宁坚定不移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月27日16:05  来源:济宁新闻客户端

济宁新闻网讯  工业兴则经济兴,工业强则发展强。

近年来,山东济宁坚定不移把制造强市作为首位战略,大力发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药、节能环保“231”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做好优质企业培育工作,形成了雄厚产业基础和竞争实力,工业“压舱石”分量凸显,在积极争创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中心城市的信念加持下,济宁工业经济正不断释放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有底色,更有成色。

抢滩新赛道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澎湃起笔

工业一直是济宁的立市之基、强市之本。制造业是济宁的优势产业,规模大、类目全、家底厚、动力新。截止到2023年底,济宁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40家、上市企业14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80家,6家进入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上榜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济宁围绕“231+1”特色产业集群,梳理出19条核心产业链,将企业对链入位、分链组团,邀请专业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把脉论证,“一链一策”制定产业发展“全景图”“路线表”。加快优质企业培育、产业链优化提升、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全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铸就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

山推工程机械

梯次培育、步步登高,串珠成链、以链成群,产业汇聚、集群发展,在济宁产业转型升级的进阶攀登中,先进制造业集群不断壮大,成为济宁实体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压舱石”,为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动能。

创新产业链

挺起“工业强市”的脊梁

济宁将创新视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一条条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产业创新链挺起了济宁制造强市的脊梁。

近年来,济宁加快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引领涉煤企业低碳化、绿色化、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位于邹城市的山东恒信集团有限公司,围绕“一块煤”开启“升值之旅”,研发、生产出了甲醇、粗苯、改质轻芳烃等30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了焦油加氢、苯加氢、煤气制甲醇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努力实现煤炭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没有传统的产业,只有传统的企业,数字化让制造业焕发生机。近年来,济宁市把数字经济作为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力量,推动数字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蒂德精机

“最薄款可做到127mm,最高载重可达7吨,使用同步液压杠技术,举升过程中可以达到毫米级同步,具有运行平稳、稳定耐用、载重高等优势。”汶上县山东西曼克技术有限公司,公司首席科学家、高级工程师林立峰正在对自主研发的S280T机器人进行出厂调试。新产品通过“立体云仓自动化系统”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识别技术与传统仓储技术深度融合,打造5G+智慧立体云仓应用场景,推动仓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抢占了市场,目前即将出库的30台机器人已经被客户抢购一空,后续还有50台机器人的订单正在加紧生产。

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位于兖州区的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智改数转”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受益者。作为当地装配式建筑产业的龙头企业,其将智能传感技术、5G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前沿科技相糅合,创建了国内装配式建筑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装配式建筑产业装上全球化智慧大脑,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实现了从卖设备向卖“设备+服务”转型。今年年初,山东天意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从全省众多参与申报的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九届省长质量奖。

天意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而来的机遇和挑战下,济宁瞄准新赛道,点燃新引擎,吹响了济宁工业从2.0、3.0时代向4.0时代迈进的号角,数字化转型让制造业“老树发新芽”“新树长强枝”,开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着力优环境

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好的营商环境体现的是一座城市的最大诚意,也是济宁吸引优质项目、留住优秀企业的信心所在、底气所在。

济宁不断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数字化建设,并设立近2000个“济宁市营商环境监测点”、特聘200位“营商环境特聘体验官”,将探头架到最前线。

打造“一次办好”数字化服务平台

“人才金政20条”的发布、济宁市人才科技创新发展大会的召开、山东省工程师大会的举办,彰显济宁的求贤若渴之心。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主体,也在积极推动产学研的深入合作。太阳纸业创建了国家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平台12个;益大新材料聘请10余名高层次专家,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平台载体;金大丰先后从中国农业大学、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组建了一支以省级人才为领衔的科研队伍,建成9个省、市级研发平台……目前,济宁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142万人,合作院士92人、各类高端人才2100余人,高技能人才达26.5万人。强大的人才团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力量。

时光向前、产业向好、环境向优、济宁向上。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任务并不轻松,也绝非朝夕之功。济宁将进一步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彰显济宁担当、贡献济宁力量。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0条评论
发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所转载稿件、图片、视频等内容仅出于向公众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公司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jnxww@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